研究中心

浅谈:大数据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

大数据为何成为近几年的热词?大数据为何现在比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和被重视呢?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行为、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发生了深刻而快速的变化,这个变化派生出了可以挖掘、分析,可以从中整理整合出一系列行为轨迹包括商业机会的大数据。这个“深刻而快速的变化”是什么呢?即: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类的所有行为特别是商业、生活、生存方式等几乎所有领域都正在快速往网络上转移,特别是正在以几何级数增长的速度转移到移动互联网上。

过去以线下为主的人类活动是分散的、无轨迹可循、难以把握的。如果耗费人力物力跟踪调查了解,又是被动的,往往时效性、准确性等非常之差。而现在互联网线上的一切活动几乎都是有迹可循、可主动抓取获得、有轨迹可追,而且是瞬间可以准确抓到,及时可以分析挖掘的。

从这些主动或者说当事人不知不觉中抓取的社会主体在网路上留下的轨迹行为,进行深刻分析,从中可利用的价值非常之大。俗话说,思想支配行动,行动是思想的反映。这其中商用价值最大,这也是把大数据称为21世纪一座大金矿的原因。

随着社会主体行为快速地向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转移,数据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善,这座金矿将越来越大,就看谁能够从这个巨大金矿中攫取一部分财富。比如新浪财经的大数据战略,是以新浪财经累积的资讯、用户、行为数据为驱动,通过重点产品不断沉淀新数据,再将数据应用于金融产品创新、业务创新,及合作创新,形成数据生态,建成开放,共享的财经领域互联网数据平台。

笔者认为,金融的本质在于信用,金融管理的关键在于风险。而防范金融风险的重点在于识别信用。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改革整体来说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而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对信用的巨大浪费。正是金融机构将所有交易对手都假想为不讲信用的,因此,所有金融特别是贷款等金融资产业务发展都需要担保、抵押、质押,在一切金融活动中几乎没有了“信用”,直接导致交易成本上升、交易效率低下、金融资源配置严重不公,中小微企业出现了长达20年的贷款难融资难,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这自然也不能怪罪于金融机构,因为其没有能力鉴别、识别金融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所以只好采取“宁可错杀一万也不可放过一个”的做法。

互联网大数据的诞生在金融应用上一个最伟大创新就是能够通过对金融交易对手在网路上行为留下的大数据进行深度快速挖掘,从而识别其信用记录状况。以帮助防范金融风险?

目前,传统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苦于没有网路大数据,眼睁睁看着就要落伍。个别银行比如建行开始打造自己的网络平台—善融商务,但是,由于起步太晚、效果并不好。传统金融机构的出路在于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寻求更有价值的大数据。

注:本文中的部分信息可能为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其中的原创信息版权归其相应作者